新闻资讯

我们将在坚持和提升发展战略的同时,构筑新的发展平台,加快转变发展路径,不断刷新发展目标,

为实现“国内有价值、受信赖的洗涤企业”这一愿景而奋斗

医院织物专业的洗涤方法及标准洗涤流程
来源: | 作者:昆卫洗涤 | 发布时间: 2025-01-09 | 73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医院织物的洗涤方法和标准流程包括热洗涤和冷洗涤两种方法。热洗涤适用于耐热织物,使用高温(70℃-90℃)和低水位,消毒温度和时间根据织物类型和污染程度调整。冷洗涤适用于不耐热织物,使用中温(40℃-60℃)和低水位。

医院织物专业的洗涤方法及标准洗涤流程如下: 

洗涤方法

    热洗涤方法:应采用高温(70℃-90℃)、低水位方式,对耐热的医用织物**此方法。消毒温度75℃,时间≥30min或消毒温度80℃,时间≥10min或A0值≥600,洗涤时间可在确保消毒时间基础上,根据医用织物脏污程度的需要而延长。

    冷洗涤方法:应采用中温(40℃~60℃)、低水位方式,对不耐热的医用织物如受热易变形的特殊织物(化纤、羊毛类织物),选用水温≤60℃的冷洗涤方法处理。若在该环节选择对感染性织物实施消毒(灭菌)处理的,具体方法按热洗涤方法执行。 标准洗涤流程

    收集:在非洁净织物产出地点,将其按一般性织物和感染性织物进行分类。一般性织物包装袋应为白色,可采用重复使用包装袋收集,并做到“一用一洗”。感染性织物的收集袋应为黄色,有明显的“感染性织物”标识,应采用抛弃式或水溶性包装袋,在患者床旁就近收集。用于放置包装袋的收集桶或收集架应每周至少清洗一次。

    运送:洁净织物与非洁净织物应分别设置专用运输工具,不可交叉使用或混装。专用运输工具应每周至少清洗一次;感染性织物运输工具应一用一消毒。洁净织物与非洁净织物在建筑物内部应分别设置固定物流路径,不可相互交叉或经过人流密集区域。医用织物运输过程中应完全密封,洁净织物运输过程中发生暴露或污染应重新洗涤,非洁净织物发生暴露或污染应对污染区域进行消毒处理。

    分拣:在污染区进行,员工对医院衣物根据其脏污程度、污渍性质的不同进行严格、有序的分类,一般分为脏污布草、污染布草、传染衣物等。感染性织物或有明显液体渗出的织物应先进行消毒洗涤,洗涤后再进行分拣。

洗涤

    预洗:用温度不超过40℃的水进行预洗,可根据冲洗污垢需要加入适量的洗涤剂。脏污织物的预洗应采用低温、高水位方式,一般洗涤时间为3min-5min。

    主洗:根据织物的类型和污渍程度,选择合适的洗涤剂和洗涤程序进行主洗。

    去污渍:局部的污渍处理应遵循“先干后湿,先碱后酸”的原则。不能确定污渍种类时,其局部的污渍处理可采取下列程序:使用有机溶剂,如丙酮或酒精;使用洗涤剂;使用酸性溶液,如氟化氢钠、氟化氢氨;若为小块斑渍,可使用氢氯酸溶液;使用还原剂或脱色剂的温溶液(<40℃),如连二亚硫酸钠或亚硫酸氢钠;使用氧化剂,如次氯酸钠(液体漂白剂)或过氧化氢。该洗涤程序应按顺序进行,每一步程序之间均应将被洗涤的织物充分过水。

    漂洗:通过用水稀释的方法进行,为主洗去污的补充步骤。应采用低水位方式,一般温度为65℃~70℃,每次漂洗时间不应低于3min,每次漂洗间隔应进行一次脱水,漂洗次数应不低于3次。

    中和:对*后一次漂洗时的水应进行中和,此过程应投放适量的中和剂。应采用中、低水位方式,一般温度为45℃~55℃,时间为5min;每次中和剂(包括中和酸剂、柔软剂等)的投放量应根据洗涤织物在脱水出机后用pH试剂测试水中的结果而定,pH偏高则加量,偏低则减量。中和后水中的pH应为5.8~6.5。

    烘干与整理:医用织物洗涤后宜按织物种类选择进行熨烫或烘干,烘干温度应不低于60℃。洗涤后医用织物整理主要包括熨烫、修补、折叠过程,其过程应严防洗涤后医用织物的二次污染。为避免织物损伤和过度缩水,清洁织物熨烫时的平烫机底面温度不宜超过180℃。烘干及其整理过程中应进行质量控制,如烘干前应目测检查洗涤后的医用织物是否干净,发现仍有污渍时需重新进行洗涤等。

    储存与发放:使用后医用织物和清洁织物应分别存放于使用后医用织物接收区(间)和清洁织物储存发放区(间)的专用盛装容器、柜架内,并有明显标识;清洁织物存放架或柜应距地面高度20cm-25cm,离墙5cm-10cm,距天花板50cm。使用后医用织物的暂存时间不应超过48h;清洁织物存放时间过久,如发现有污渍、异味等感官问题应重新洗涤。使用后医用织物每次移交后,应对其接收区(间)环境表面、地面进行清洁,并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物表、空气消毒。清洁织物储存发放区(间)环境受到污染时应进行清洁、消毒。


​新闻分类
热门资讯